位置: 首页 > 热点 > > 正文

井田制什么时候开始的(井田制什么时候开始的瓦解) 天天滚动

2023-06-19 21:02:04 来源:互联网

事件发生在一个叫孤竹国的国度,它是诞生于夏的一个小国。根据记载,孤竹国的国王想要把自己的王位传下去,在儿子之间反复抉择,后来决定立三儿子叔齐为王,结果叔齐想让位给自己的哥哥伯夷,伯夷听到之后非常不同意,他觉得这样做是违背了父亲的旨意,于是伯夷逃跑了。叔齐看哥哥跑掉了自己又不想即位,于是也收拾东西逃跑了。

后来等到父亲去世了二人得到消息才又回来,而这个时候刚巧遇上武王伐纣,二人立刻去找武王,表示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如果不把父亲的后事安排妥当,那实在是不孝顺的行为。武王的手下丝毫不听他们的陈述,当场就要杀了兄弟俩,这时姜太公拦住了手下,认为这两个人施仁义之举,所以任由二人回去了。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天底下全是周朝的管理区域,百姓都臣服于武王。只有兄弟二人觉得这是一种耻辱,所以拒绝食用周朝的粮食,这就是不食周粟的由来。

一、 何为井田制,井田制是如何产生且发展下去的

1、井田制的由来


(相关资料图)

井田制度最开始是出现在商朝的,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加上朝代的更迭,被发展和完善,最终于西周时期成熟起来。其实商周时期的制度是从夏朝演变而来的,所以追根溯源,井田制度和夏朝也有一定联系。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统治者不断发现弊端,于是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了小小的改动,但是大体上是沿用下来的。

这么一个实现土地公有制的制度能够使得国家的土地归中央所有,帮助统治者更好的实现国家统一。在《孟子》一书中有介绍过井田制度,当时的税务分为好几种,百姓分配在各个公田里劳作,所有的收入都归土地所有者——一般是为官之人所有。这样的制度剥削了百姓的劳动成果,使得阶级之间矛盾凸显。

2、何为井田制度

“井田”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史书中是《谷粱传》,书中描述,井田制度在夏朝时曾经使用过,可以具体分为八家有井无公田和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这样的两个系统。井田制度一般是和赋税联系在一起的,通过结合三代赋役也可以简要分析这一土地制度。

井田制主要是为天子和诸侯谋求利益的,在政治上能够让统治者更好的管理土地,防止有诸侯争霸或者动乱的局面,在经济上有利于国库充盈,井田和税务相结合模式是对百姓的剥削,而上层官员和天子则收获多多。这样的制度是没有办法长期存在的,不公平的待遇势必要引起反抗。果不其然,在实施了几年之后,井田制度逐渐不被认可,百姓叫苦不迭,井田制度摇摇欲坠。

3、瓦解的原因

从政治上来说,井田制度纯粹是统治者为了保证统治秩序而确立起来的,对于国家整体发展和进步起不了很大的作用。这样带有政治性目的的计划随着时代发展和政权交替,是很难继续沿用下去的。

经济上,百姓生活水平是逐渐提高的趋势,国家经过长久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祭奠。科学技术逐渐进步使得落后的制度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井田制度制约了劳动的进步,影响到社会发展,是一定会逐渐没落的。

思想上,经过多年的压榨,百姓思想也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场,为了更好的生产和生活,一些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对井田制提出抗议。这下都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制度就这样慢慢土崩瓦解。

二、 不食周粟这样的行为体现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不同,封建礼制根深蒂固

叔齐和伯夷不论怎么说也算是前朝的皇子,周天子不可能丝毫生路都不给他们,何况还有姜太公的极力保释,那为什么兄弟二人最终落得个饿死在荒郊野岭的下场呢?这其实是二人自己没有过了心里那道坎,执意要走这样的道路,最后导致身死荒山。这体现了当时人们在伦理纲常的约束之下,有了想要坚持和守护的东西,这既是进步又是落后。

周天子想给二人封个侯,这样他们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至少这辈子是吃穿不愁的。根据井田制的实行规律,封侯之后的土地所有权归兄弟二人所有,而那些在土地上劳作的百姓,劳动所得通通归他们,这样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前朝皇子哪位拥有过这样的招待。不过叔齐和伯夷二人却并不这么想。

食周粟是对自己国家的不忠,被灭了国的兄弟二人在周朝统治的世间如果还接受他们的馈赠,那未免太有失风骨。于是二人深入深山之中,每天靠挖野菜和打野味为生,从出生就身居高位的他们未曾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加上野菜和野味也无法长久维持生计,所以没过几年就被人发现兄弟二人横尸荒野,结束了自己壮美的一生。

从思想观念的角度出发,二人深受封建礼制的影响,忠义之士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孝道、忠义往往是百姓们最喜欢谈论的话题。叔齐和伯夷二人的做法收到百姓们的爱戴和歌颂,这也是因祸得福,如果就此接受周朝的馈赠,可能就会有了话柄。这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受封建礼制控制的集中体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对于个人能力及品质的评价体系。

三、 《采薇歌》的出现表现了兄弟二人对于故国沦陷、新朝交替的不满,也展现出不一样的时代特色

《采薇歌》是当时遇到国破家亡这样不幸的事情之后,叔齐和伯夷二人所作。这首歌体现了当时二人面对窘境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周朝代替夏朝,使得夏朝统治下的小国家饱受灾难。歌词里第一句就有“西山”二字,这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兄弟二人躲进的深山,最后也是在这里结束了生命。

诗歌主要讲述了他们在山里的生活,比如采野菜充饥这样的生活琐事。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史学家更多方面的了解那个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可以作为历史事件的佐证。井田制度之下有很多百姓是不满意当时的管理机制的,但是能像叔齐和伯夷二人如此刚烈的,实在不多见。

不食周粟可以看出他们对当时周朝统治者暴戾的行径十分不满,这样不仁义取得天下的做法让身为皇子的叔齐和伯夷觉得不耻。夏朝一直是比较崇尚仁义道德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教化出兄弟二人这样兼备孝道和忠义的子民。

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周天子取得天下的途径不被世人认可,这对于周朝统治十分不利,虽然井田制度再次触碰到下层百姓的利益,但是一个国家能否稳定,在当时还是上层社会说了算。利弊兼备的井田制度受到官员们的大力支持,有了这样的支柱周天子自然不会理会那些贫苦百姓的意思。毕竟没有军队、没有金银的百姓根本兴不起什么大风浪。

从经济发展上来看,这也不失为一项不错的制度,虽然剥削了百姓们的利益,但既保证了贫苦人民有饭可吃、有事可做,又为国库赢得了众多财宝。很多财富被上层官员得到,这虽然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是有了金银的诸侯不再对王朝产生威胁,人人满足于现状。没有战争的炮火可以安心管理国家经济,在多年实行井田制度这样的土地管理机制之下,周朝的经济也确实得到了发展,相比于夏朝进步许多。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井田制因为不能满足新的生产劳动水平而被其他土地制度所取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春秋时期铁器的逐渐出现势必挑战原有的土地管理机制,同时生产劳动机器的逐渐普及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由土地公有制变成了土地私人所有,这些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伯夷和叔齐作为夏朝统治下的孤竹国的皇子,一生坚持自己的秉性,在封建纲常之中脱颖而出。虽然国破家亡,但也收获了很多百姓的支持。在思想上是进步的体现,面对周朝给予的土地保持冷静的态度,也十分难得。同时带来了很多好处,自然也会有亏待的地方,这就是周朝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标签: